企业全球化是必选项,中国企业将面临哪些挑战?
2021年,中国持续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,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734.8亿美元,同比增长20.2%,再创历史新高;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势头不减,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451.9亿美元,同比增长9.2%,已超过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(1369.1亿美元)。
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院长、管理学教授李铭俊在与学生和校友的交流中发现,大家普遍表示“全球化”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必然选择,但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,国内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等压力,这都给中国企业全球运营带来许多不确定性。未来企业该如何面对大变局的影响?如何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?我们需要为这些受到共同关注的问题寻找答案。
01
内外部环境产生深刻变化
最近中欧的多位教授在深入研究商业社会变革趋势时,都提到“几乎所有的产品/企业/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”。究其原因,首先是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。进入21世纪以来,互联网推动了新的科技革命进展,几乎刷新了所有产业的运营模式。从企业内部看,核心技术、市场需求、营销方式、供应链组织形式、人才管理、组织结构……企业的底层逻辑正在重塑,传统的管理知识不断革新。
与之相对应的,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全球经济格局持续调整,双边/多边/区域经贸规则不断重塑,国家间政治格局错综复杂,新冠疫情的叠加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复杂性,这些都会对企业运营产生重大影响。企业家应当综合考虑内部、外部因素,充分把握国际政治、经济形势,规避潜在风险,谋求更好发展。
02
中国企业全球化三因素模型
今天的中国企业已处于全球聚光灯下,不断面对新的挑战。最近我们提出了“中国企业全球化三因素模型”,希望可以帮助企业家更好地进行全局思考,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化道路上行稳致远。
中国企业全球化三因素模型
1
企业核心竞争力
过去我们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,更多关注企业在战略、产品/服务、投资、市场、内部管理等某方面的突出优势,例如核心技术、商业模式、人才、渠道、供应链等。但未来要将着眼点扩大到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,加强对竞争综合环境的跟踪分析,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计划,其中有几种能力尤其需要提高。
分析把握国际格局的能力。企业运营日益受到国家间关系的深刻影响,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技术和商业范畴,除了商业风险,还必须准备面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。以近年来兴起的新一轮技术民族主义为例,部分国家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,不惜以泛化的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动用国家力量干涉技术和产业的正常发展,阻挠他国的发展进程。
典型案例如美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上对中国的打压:中国芯片企业被美国阻挠其采购生产设备或海外并购,并被切断海外供应链;同时美国以价值观划线,主导成立半导体产业联盟。再如汽车产业是当前产业革命、国际竞争的焦点,无论是电池、芯片、自动驾驶技术及应用场景、隐私安全与数据保护……每一项技术突破都体现着国际合作与竞争交织的复杂格局。处在一些前沿行业的企业必须具备全球视野,时刻关注国际格局变化国,对政治因素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预判,通过自研技术、多元布局供应链和依法保护等手段提高抗风险能力。
跟进技术革命、进行颠覆式创新的能力。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信息网络技术,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为重点发展方向,与之密切相关的5G通讯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量子通信、区块链等纷纷成为热点。此外,生命科学领域(基因研究、创新药、智慧医疗等)、清洁能源领域(新能源、新材料等)、空天技术领域(飞行器、空间站等)也是科技竞赛的主要战场。
我们看到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、市场拓展等各方面无不受到国际化的推动和影响,竞争和合作跨越国界。企业要跟上主流科技发展趋势,选准方向,提前布局,更好地从全球新兴技术中发展的趋势中寻找新的增长点,切入新业态,例如信息技术、低碳产业、新能源汽车等;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需要借助大数据、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进行升级。近年来制造型企业建设无人工厂、灯塔工厂,纺织企业开始在产品上标明碳足迹等,都是很好的例子。
国际规则的掌握能力。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特定领域和企业运营方面设定各类新规则,准备进入当地市场的企业应当密切关注。例如欧盟在2018年通过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,科技企业在数据运用方面所受到的监管和限制显著加强;法国、英国、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都曾积极推进数字服务税,引发美欧之间围绕数字税的长达数年的争议与谈判;2021年欧盟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法律框架提案《人工智能法》,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规范和限制;同年欧洲议会还通过了设立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决议,自2023年起将对欧盟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关税。这些规则形成了制定国/地区的行业主导权,提高了市场进入壁垒,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发展有一定影响。
跨文化整合的能力。历经多年发展,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模式从贸易到投资,从产品到服务,与目标国的本土文化、当地市场融合程度越来越紧密。企业不能只求制造出优质产品,更要有与全球客户打交道的能力。一些中国企业这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,能力相对较弱,尤其缺少专业人才。企业应在酝酿国际业务的初期就着手进行不同文化、商业模式、投资环境运营的准备和组织变革,建立国际化管理流程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管理人才,以同样的国际商业语言和体系对接世界。
2
全球经济和治理
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是国际格局大调整期,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期。企业要认清全球经济格局的主要变化趋势,找准发展方向,发挥优势、弥补短板,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经济全球化是主要趋势,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企业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。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,全人类共同面临着众多挑战:人口增速放缓、老龄化加剧;不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,能源供需结构发生变化;控制污染、绿色低碳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主流;粮食安全、卫生安全、生物安全、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。
面对这些挑战,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共同价值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中国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这一大趋势,深入理解国家倡导的核心理念,相应制定战略和开展业务。例如当前全球汽车行业向着智能化、电动化方向发展,企业必须意识到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技术革新,也是在气候问题、能源危机、环境治理压力之下的必然选择,并且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推进。
全球经济和治理规则不断变化,企业需高度关注规则新动向。有几类规则变化对全球经贸格局和企业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。第一类是区域/全球经贸协定,关注各自的新规则要点,例如RCEP的原产地累积制度、中欧投资协定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、CPTPP更高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和严格的约束规则、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DEPA)的模块化非约束性承诺框架等。第二类是特定领域的新规则,例如前文所述的碳关税、数据及隐私安全条例等。第三类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具有联盟性质的协议,例如欧盟主导的“碳边界调整机制”、“欧洲电池创新”、美国主导的“美国半导体联盟”等。第四类是金融监管方面的新规,例如美国曾以限制涉港资金流动为手段制裁香港,当前仍以限制金融资本流动的方式制裁中国企业。
3
国际政治
良好的国家间双边/多边关系推动技术、产业、经贸合作,有利于企业拓展国际业务。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不断发展,国家元首的访问往往伴随着重要经贸合作协议的签订,企业要善于借助国家交往的平台拓展业务。
当前我国与欧洲、俄罗斯、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稳步提升。2020年,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。2021年,中俄货物贸易额达1468.7亿美元,中国连续12年稳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,在能源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汽车/家电出口等方面势头良好。中国与东盟2021年11月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东盟已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双方产业互补性强,合作空间广、潜力大,RCEP的生效还将给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带来新机遇。
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不断提升,即便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.4%的背景下,与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.2%,高出整体增速9.6个百分点,为支撑我国外贸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中国始终是互利共赢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。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双赢,在商言商,不应把经贸问题政治化。然而当前某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,奉行单边主义,遏制了全球正常的经贸交流与发展,严重阻碍了技术进步、资本流动、人员交流,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。中国企业应具备正确的心理预期,把握好发展战略,做好应对困难局面的准备。
世界局势瞬息万变,在利益的博弈中永远是竞争与合作并存,机遇与挑战同在。企业面对新的竞争格局,应当扩大视野,提高能力,把握机遇,规避风险,积极融入全球,唯有不惧风雨,方能勇敢前行。
李铭俊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院长、管理学教授;皮鑫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。文中创意图片已获海洛图库授权,如需转载使用,请联系其授权。
编辑 | 潜彬思
责任编辑 | 岳顶军
你认为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具备哪些优势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。点赞最高的3位,我们将送出中欧知识笔记《未来的答案》一本~
推荐阅读
点击咨询中欧课程